IBM公司與SONY公司都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,也是最能創新的公司,更是在企業文化,關注客戶,產品品質,員工培養等方面皆是世界一流的公司。
曾經創造出股市傳奇的思科公司CISCO,是全世界第一家在最短時間內創造出股票市值達美金1000億(從公司成立開始,隻花了12年時間)的公司。微軟公司共花了20年的時間,才達到此境界。同時,思科更在2000年3月27日創造了空前的全球最高市值記錄,達到美金5550億。
思科公司接著得到了各項美譽與稱號:最成功公司,最受尊敬公司,最成功CEO……但,好景不長,2001年4月距離思科公司登上頂峰後才一年時間;其股價就由美金80元快速下滑到美金14元。經營的困境隨之而來,公司裁員1000人,打消庫存美金22億元。市值瞬間蒸發了美金4000億。
為什麼好公司會一夕之間變壞?企業文化、價值觀沒變,企業領導者CEO也沒變,為何一家公司以創新著稱的高科技公司,同時非常懂得行銷,其產品又是屬於高檔品,公司更是媒體寵兒,為何會一夕變壞?
位於瑞典的ASEA公司於1988年與瑞士的Brown Brovovi公司合並而成為ABB公司。這二者原來都不大,其經營表現也不出色的中型公司合併後,在CEO Percy Barnevik 的帶領下,抓住了開發中國家對自動化與電能源的強大需求,在1990年到1996年間,實現了大幅快速成長局面,其總營收達到了美金347億,獲利美金12億,總股票市值達美金400億,擠身為世界一流公司。因此CEO被譽為歐洲的Jack Welch。自1996年到2000年間連續4年,ABB公司被評為最受尊敬的企業。ABB公司雖然擁有1300家子公司,5000個利潤中心,但仍被企業管理學者譽為“後工業時代組織典范”。
但自2001年,公司業績開始下滑,2002年ABB公司更是虧損達美金6億元。此時市值僅為美金40億元,為高峰期的1/10,CEO也因此離職。
為何一家非常關注內部管理、企業文化與智力資本,更努力提升價值鏈的公司也難逃快速失敗的命運?
相同的故事,不斷的上演; IBM公司與SONY公司都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,也是最能創新的公司,更是在企業文化,關注客戶,產品品質,員工培養等方面皆是世界一流的公司; 然而也都曾面臨了失敗,大幅虧損的局面。原因何在?
我們一直在追尋商業問題的根源—“企業成功的原因”--時,是否也同時了解到:好企業為何會變壞?這個難解的議題。
根據Richard Foster & Sarah Kaplan二人花費10多年時間,針對全球15個產業的1008家優秀大企業所做的研究,共研究了這些公司過去36年來(1962-1998)的企業經營數據後發現:(於2001年發表)
“沒有一家企業其表現可以超過市場整體績效”,這些曾經是最優秀的龍頭企業,也無法以市場的速度與規模來進行改變及創造價值,以致其績效表現落後於新創公司,也落後於產業的平均數。
這些好公司變壞的原因是,這些公司犯了以下三個共同的問題:
A. 技術的進步B.資本市場效率提升C.企業的獲利率改善後,活絡了資產的流動D.政府加強財政管理,降低企業稅賦
老企業是連續性假設,在老的基礎體系上運作,這些體制無法有效因應新的創造與破壞。連續性的體系運作,是聚焦於效率化提升,但不連續性的重點是創造與破壞。這讓新進者得以生存發展。
2. 企業文化的枷鎖:
A. 怕侵蝕主要產品線。EX:SONY公司的隨身聽獲得巨大成功,以致於在MP3上的失敗EX:SONY公司的CRT太優秀,以致於在LCD的開發上的落敗。B.怕與重要客戶沖突C.怕造成獲利稀釋
這些都使過去成功的企業,在面對新機會時,所具有的三個恐懼,因而使這些成功企業喪失了新機會,同時又不斷在原來的事業與方法上不斷投入。
3. 現實與未來無法平衡兼顧
這種二者兼顧的平衡力,並非是企業內部自動具備有的,而是要企業有意識的加以培育。而要加以培育這種既專注又靈活的組織能力,”平衡能力”,必須從企業的組織結構設計及組織文化與情景的營造等方面著手。
(待繼.....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