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地洗滌過的午後,我們又來到”喝咖啡。聊精實”的現場囉,以下是今天的紀實:
Q1:如何讓全員參與「精實生產」?
答: 精實生產(Lean Production)不是一個專案,也不是單一項目,它是一個由「及時化」(Just in Time)及「自働化」兩大支柱所構成,透過排除浪費使任何流程(服務和製造)提升效率及降低成本並建立起人員能力,將「改善」置入於企業經營體中,是一種企業的經營哲學,也是一種建立起企業文化的核心思維。因此,如何讓全員參與?!
首先就必須「有感」,因為有感,才能驅動大家逐一動手做小改善,透過階梯式改善,才能形成企業的大改善。
相信很多公司也是這樣,希望大家熱烈參與專案,卻是落得單一部門或少數人員負責,因此無法全面展開專案推行。顧問也分享他在擔任傳統產業之專業經理人公司時期,這家公司環境總是充滿油汙、粉塵,因此他在到任三個月內就要求大家先從5S做起,並從中找到需要改善的來源。當然,這並非容易之事,特別是很多員工的資歷都比較資深,因此當時他經常與這些員工說故事,用說故事、舉實例的方式讓這些資深員工理解,並著手帶著大家一起做。因此他們透過5S的活動,讓公司多出額外一筆資源回收經費,而他也把這筆經費當作大家額外小旅遊的經費,因此慢慢建立信任感,逐步讓全員一起參與。
如果遇到管理屬下,卻無法跨越溝通鴻溝時,他建議需要注意以下:
1. 更接近現場一步,就更接近利潤一步
2. 錯誤的發言不好,但不發言更不好
3. 團隊合作勝於一切,要合作分工,不要分工合作
4. 把正常當異常看
5. 活用權限,善於激勵
6. 培養獨立思考的員工,是最讓人放心的投資
最後顧問也提醒:「要塑造產生智慧的情境。愈是遭遇困難,知識與靈感的結合愈能轉為智慧,別碰到挫折才發現早就犯了錯,資源匱乏下的生產之道思維要製造問題來創造激發智慧的情境。」
Q2:想改善職場環境如同豐田一樣,但企業存在已久問題如何下手?
答:顧問重申每次微不足道的微小改善,來確保階梯式的持續進步,才能累積巨大和有戲劇性的長期效果,因此「改善」不能急。
我們討論了許多狀況與解決方法,總結如下:
1. 明定目標:由各單位自己訂立目標,並由簡入深再難的方式去訂目標
2. 訂下超常識的目標:把正常當異常看,且要把異常回到正常的目標
3. 將目標可視化,希望管理透明而簡單
4. 統一工作方法,管理一貫化
5. 要求每一員工把改善中的注意要領,提出工作訣竅報告
6. 靈活運用報、連、談
7. 營造跨部門交誼機會
8. 訂立人才架構與做法
9. 時常稱讚有創意的員工
10. 用示範點去橫向展開改善活動
顧問另舉一實例:「某天,屬下很高興的向他報告說公司市占率很高,我們不良品不到1%,他則是要求大家去找出那1%不良品的原因。」這是為什麼呢?! 因為1%不良品,對公司而言,經營風險仍然很高,顧問詢問所有與會人: 「拿1元損失與1萬元損失,哪一個對公司而言損失大?!」大家說:「1萬元。」
顧問:「其實是一樣大,因為1個客戶不滿意,他會告訴其他人,以訛傳訛,就會形成100個或1000個不滿意了。」因產品不會說話,靠口碑!
顧問又說了一個實際發生案例,當時他在這家公司擔任專業經理人,負責策略營運發展項目,發現公司的製造的滾輪經常有刮痕,這已經是業界見怪不怪的長久老問題了。因此他要求相關單位人員一起去找產品瑕疵原因,一開始,底下單位人員也做了非常多報告與分析,採取更換新模具、投料速度及換人操作等方式,但始終無法找出真正改善滾輪有刮痕的原因。後來經過多次報告與分析討論,顧問便帶領所有同仁到現場觀察,並協助找到滾輪製作時只需要另外增加簡易道具擦拭的方法,問題就解決了!。
由此可知,不論什麼專案,任何樣態的生產製造或服務,每天一定都會發生問題,無論是大問題或小問題。因此,讓員工試著去想方法,即使解決辦法很淺碟也沒關係,因為這樣才能讓員工「做中學、學中覺、覺中悟、悟中行」。任何很微小的改善,先透過員工思考,再讓主管立即慢慢教育,提供深入思維的方法,才能建立對「改善」的興趣。把問題改善養成習慣,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份!當看到不合理就不舒服而想去改善,這就是豐田的改善文化。


【外訓課程●線上報名】